西北地区多举措抗旱保供水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题:西北地区多举措抗旱保供水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水利部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内蒙古西部、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区域内河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水库蓄水量较常年同期总体偏少近一成。据预报,8月底前,上述地区仍无有效降雨,河流来水量持续偏少,旱情可能继续发展,且持续时间较长、程度偏重。
青海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刘富荣介绍,8月以来,青海省多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出现不同程度的农牧业旱情。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庄乡三家湾村,全村有210多户,常住人口430多人,全村玉米种植面积950余亩,小麦种植面积830余亩。“村里的小麦已经收完了,玉米也到了成熟期,今年降水少,收成也受了影响。”三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马字龙说。
记者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正路镇、草窝滩镇等地看到,玉米、灰豆子、箭舌豌豆等粮食和牧草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局地玉米受旱情影响,叶子发卷,玉米果穗长度较往年短了约5厘米。
草窝滩镇黑嘴子村村民李萍介绍,眼下正是玉米灌浆期,已经有40天没有浇水了。按照往年,每25天能浇一次水,今年受旱情影响,灌区轮灌周期变长,初步估计,目前玉米减产三成左右。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水务局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主任史乐民介绍,目前,县内部分水库日进水量几乎为零,部分水库已进入死库容运行状态。截至目前,城区居民生活用水日供应量由1.97万立方米减少至1.4万立方米,有2950户城区居民用水无法正常供应,有7个乡镇、40个村、1.93万农村居民供水紧张。
面对旱情可能持续发展态势,各地采取相关措施积极组织抗旱,保障农业灌溉用水。
记者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地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规范用水秩序,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同时,推进“水盆子”工程建设,目前,景泰县在建蓄水池22座,总蓄水量575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可有效缓解用水高峰期供需矛盾,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部分村庄,记者看到在干到裂缝的土地上,成片的玉米不足一人高,有的已经枯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康庄村村民杨应学当天下午接到灌水通知后,急忙赶到地里,查看毛渠水量,把大田里的田埂挖开,小块轮灌,省时又省水。
为了解决水指标短缺的难题,红寺堡区积极对接宁夏水利厅、引黄灌区各市县跨县域开展水权交易,目前与平罗县达成初步协议交易用水指标2000万立方米,保证作物灌溉关键期有水可用。
拉水送水、新开辟水源、设立临时供水点……针对旱情,各地统筹做好抗旱救灾,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牲畜饮水。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5个嘎查村106户牧民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牲畜损失。日前,乌拉特后旗紧急下拨31万元抗旱救灾资金,采购96.76吨优质玉米发放给农牧户。
巴音宝力格镇宝力格嘎查牧民李玉成说,由于少雨干旱,牛、羊的天然饲草料严重短缺。“正当我发愁的时候,应急饲料来了,解决了一大难题。”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累计投入抗旱人员近65万人、抗旱机动设备超23万台套、机动运水车3.6万余辆,2.6万多人的临时饮水困难问题已通过拉水送水、新开辟水源等方式解决;青海省累计投入抗旱人员3200多人、抗旱机动设备300多台套、机动运水车40余辆,实施应急抗旱保供水。
“我们采取分村轮换供水、设立临时供水点、运水车辆送水等措施,尽力保障群众用水。”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水务局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主任史乐民说,目前全县人畜饮水基本能够保障。
山丹县陈户镇周坑村村民周得科介绍,当地通过分时段供水保证村民生产生活用水。“7月以来,家里自来水基本断流,隔壁高庙村有个集中供水点,家里用水都是通过三轮车拉水,拉一趟能用4天左右。”山丹县李桥乡杨坝村四社村民武永禄说。
专家建议,要持续加强预报预警,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会商研判,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后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特别是要加强对气象旱情的监测调度和土壤墒情监测,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自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技术措施,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到户、防灾减灾措施到田。(记者王朋、李云平、恩浩、陈杰、耿辉凰、邹欣媛)
(责编:胡永秋、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