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 详情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首现话剧舞台 侨乡“历史丰碑” 记述红色往事

来源:羊城派 2023-08-02 04:35:43
x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纪宁 陈卓栋 通讯员 开平宣 谭耀广

作为中国话剧史首部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搬上舞台的话剧作品,大型红色原创话剧《碉楼·寒燕归巢》定于8月8日20时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公演。近日,该剧主创团队及演员正紧锣密鼓地在江门市进行排练,希望以最佳状态迎接8日晚的演出。


【资料图】

据了解,剧中大部分情节都在碉楼“文兴楼”(剧中虚构场景)展开,碉楼成为了剧中的一大“主角”。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资料显示,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广东省首个和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保一方民众安宁

开平碉楼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开平洪涝灾害频繁、匪盗往来肆虐,当地居民因此筑起高大的碉楼用于防范洪涝灾害及匪患。

清末民初,不少祖籍开平的华侨携带大量侨资回乡,丰厚的物质财富成为了盗匪的目标,加上政治腐败、时局动荡,当地匪患日益猖獗。海外华侨在侨居国聘请专业人才设计好蓝图后回乡建设碉楼,由此掀起建碉楼的热潮。由此,开平碉楼成为当地侨眷侨产的“守护神”。

中西融汇成大观

不少专家认为,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据介绍,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时,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当地华侨、侨眷经历不同文化的熏陶后,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典型特质。

如今,开平碉楼融合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西方建筑艺术,与中式传统装饰与村落布局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美感。

见证红色往事

在话剧《碉楼·寒燕归巢》中, 碉楼“文兴楼”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元老方文兴(剧中虚构角色)所建。该场景取材自现实中的“中山楼”。

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的中山楼,是开平革命先驱谢创的父亲谢永珩于20世纪初兴建的碉楼。1918年碉楼落成,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取名“中山楼”。

1937年8月18日,谢创等党员在中山楼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1939年3月至4月,日寇肆虐五邑,江门、会城相继沦陷。面对严峻的抗日斗争形势,为使党组织更好地领导广大群众与入侵日军进行坚决斗争,中共中区特委于5月在中山楼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对粤中区抗日斗争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今,中山楼成为见证五邑侨乡人民英勇抗战的重要遗址。

话剧《碉楼·寒燕归巢》中的“文兴楼”,对现实中的中山楼事迹进行艺术加工与升华,呈现了碉楼所蕴含的重要历史价值:华侨为家人建立的精神家园,共产党人负重前行,革命精神屹立于天地的丰碑。

用心守护“遗产”

开平碉楼承载着华侨华人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开放兼容的精神内涵,是广东华侨文化的重要体现。

江门市委宣传部人士介绍,近年来,江门大力培育开平碉楼保护修缮人才,推动智慧保护、智慧导览,实现“一楼一码”全覆盖及核心区碉楼数字建档;碉楼的内涵与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展示,包括推出原创歌曲《一纸情长》、新编粤剧《碉楼》以及即将公演的话剧《碉楼·寒燕归巢》等,用精细功夫做好碉楼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特别是今年以来,江门市委宣传部提出打造“十张城市文化名片”。话剧《碉楼·寒燕归巢》的公演,就是要借助碉楼IP及话剧艺术形式,讲好江门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擦亮江门“世界遗产的代表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等多张城市名片。

剧情预告:

1938年,青年归侨司徒逸非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专业学成回来,在故乡开平的“文兴楼”与妻子完婚。胸怀一身才学、一腔抱负,在抗战之时毅然回国,司徒逸非此次回国除了完婚之外,还希望寻找机会实践自己的救国梦。在婚礼上,正当司徒逸非面对国民党反动派递上的一纸任命函以及威逼胁迫之时,一封来自重庆的信函打破了对峙的僵局……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黄铁安校对 | 潘丽玲

分享至:

上一篇:净值类周期型理财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推荐